新闻中心

95后女孩毕业回乡扎根基层,用奉献交出一份特殊的“青春答卷”

编者按: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基层工作者,杨琪怀揣着初心与使命,抱着将汗水挥洒在乡村大地、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理想,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基层实践和调查研究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再将本领化作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切切实实献一份力,心怀“国之大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唱响初心使命的青春之歌。



杨琪,1996年3月生,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校期间曾获得长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现任榆林市横山区赵石畔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负责便民服务大厅、教育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创文、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和文化、科技、档案、科协、团委、妇联等工作。2023年7月,杨琪荣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用心体验 向上生长

1996年,一个女孩在榆林市横山区呱呱坠地,父母为她取名“杨琪”,寓意是“美玉”,希望她像玉一般美好且有才华。杨琪从小生活在一个温暖、友爱的家庭,这让她养成了乐观积极的性格。父亲告诉她“认真读书,未来才有出路”,并一直严格督促她认真学习,父母的悉心培养,让她一直努力向上生长,也给了她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2014年,杨琪来到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启了充实的大学时光。在校期间,她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担任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积极参与校园各类大型活动,组织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些经历让我发现能够说服别人也是一种能力,可以耐心、准确地表达自己真的很关键,这为我后来在基层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群众矛盾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此同时,她还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考选调生前,她和备考研究生的室友互相鼓励、共同努力,每天在图书馆沉浸式备考,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这个场景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心无旁骛。”

四年里,杨琪一直以永不懈怠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真诚做人、踏实做事,为挑起基层工作重担打下良好的基础。杨琪认为,大学期间的快速成长和收获颇丰更加离不开老师的关爱、信任和指导:“好的老师能鼓励学生、感染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我真的很幸运。”

“我想回到家乡,用最大的努力去回馈她”

大学毕业,杨琪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了考取选调生,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服务人民。这份有点“特殊”的选择,源自于对乡土的依恋。父亲认为,肯吃苦、敢挑战才能成大事,年轻一代应当脚踏实地做事,要对“乡土”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杨琪喜欢在乡间漫步,去踩一踩路上的羊粪、扛着锄头晒晒太阳,体会特别渴终于喝到水的感受,体悟父辈们的过去和当下农村生活的区别。这些点滴的童年记忆,建立了杨琪和这片乡土的连接。

提到为什么放弃大城市发展机会回家乡,她道出了自己的初衷和理想:“我想回到家乡,看她如何在我过往的人生滋养我、丰富我,而我也将用最大的努力去回馈她、建设她。”除此之外,杨琪希望将自己放置在充满挑战的环境里,去打磨、去成长,将这块“璞玉”打磨成真正充满才干的新时代好青年,“基层无疑是个磨练人的好地方,我去了最接地气的农村工作,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尝试各种可能性,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改变我浮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只希望能在摸爬滚打中提升履职担当的能力,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带着报效祖国和创造伟大价值的信念与激情,投身基层广阔的天地,唱响青春之歌。

在“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上探索出澎湃活力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担任赵石畔镇副镇长期间,她主要负责水掌村村内综合事务,具体包含党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三农”工作,她需要当好信息反馈员、政策宣传员、为民服务员等各种角色,还要全方位开展调研,形成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杨琪告诉我们,水掌村辖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84户1588人,建档立卡脱贫户90户260人,2018年已全部脱贫退出,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基层干部的工作,是根据村子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从群众最需要、最现实、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村将形成“三区、两带、一心”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末,实现羊子养殖、梯田建设、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取得重大突破,走在区、镇前列,打造示范样板,基本实现农业强、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基层治理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光明之路,需要舍我其谁的气魄,更需要俯身苦干的心性,在“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上探索出澎湃活力。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建先锋作引领,乡村治理就有了“主心骨”。在工作中,杨琪组织离任村干部建立“红心庭院”,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中,她了解到水掌村多次撤村并支,矛盾频发,为了提升村支部服务能力,促进全村和谐稳定,她充分挖掘9名离任村干部的特长,探索出以党建引领破解村级治理难题新模式,以老支书郑长忠为首的“红心庭院”就这样建成,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打造离任村干部说理、老支书讲党课、红心志愿服务等社会治理品牌。在配合镇党委、政府争取黄蒿界煤矿项目时,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两委”会议、“红心庭院”会议,各位老支书、老党员带头逐户逐人解说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化解多年地界纠纷,确保重大项目在水掌村顺利落地,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走好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是她服务民生的法宝

在基层工作中,杨琪深知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聚焦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解决群众的“疑难杂症”,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她经常深入到农户家中走访,与群众拉家常、问实情、讲政策、解难题,耐心细致地为老百姓讲解相关政策。工作期间,村子里谁家的蜂蜜卖不出去、谁家门前的路断了、谁家和邻居闹矛盾、谁家的补偿款还没发到位、哪位老人的疫苗还没打......她都了如指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我入户讲解封山禁牧政策的时候,有个村民当着所有人的面撕烂了我的宣传单,他认为我在走形式,而且不认可封山禁牧政策。但是我没有生气,我深知在基层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办法,不能硬刚,也不能一味地服软。我从对方党员的身份入手,对他进行耐心的劝导,和他讲解了封山禁牧的意义。第二天那个村民打来电话向我诚挚道歉,我们进行了平和有效的交流。”柔性、灵活地开展群众工作,走好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是杨琪服务民生的“法宝”。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杨琪特别关注村里未成年人成长中的身心健康问题,面对村里生活困难的未成年人,她和学校领导、老师多次去家中走访慰问,给予生活补助和精神鼓舞,政府给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必要时医院驻村队员亲自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她用实际行动为村子里的孩子们提供实打实的帮助,为他们点燃希望的火种。

心怀“国之大者”,唱响初心使命的青春之歌

目前,杨琪和党委副书记一起负责赵石畔镇杜羊圈村的发展工作,该村在1958年12月获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颁发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6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她与同事凝心聚力,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移风易俗、乡村治理”四大方面,扎实推进省级文明村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路上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基层是提升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心性的火热熔炉,也是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五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给杨琪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谈到收获,她告诉我们,在基层,她学会了脚踏实地去实践和从容淡定迎挑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是基层工作的常态,也是锻炼毅力、增长本领的大舞台。“五年的基层经历让我更加从容,能够静下心来、沉下气来、俯下身来,认真对待手头的每一份工作,不停地听、不停地看、不停地学、不停地问、不停地干,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中熟悉村情民意,在虚心请教、耐心倾听中提高工作水平。”

谈到未来规划,杨琪淡然表示:“我觉得选调生身上没有任何光环,什么样的未来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能力提升有多大空间。”她目前就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在职研究生,未来还是会选择继续扎根基层,把基层当作践行初心使命的大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而言,“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她想要为这样的目标而一直奋斗着。

出品 / 长安大学党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 / 杨琪

文字 / 黄天怡

编辑 / 王 艺

责任编辑 / 王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