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找矿报国 教书育人丨致敬祖国镍矿工业开拓者汤中立院士

甘肃金昌,金川公园的南大门广场上,一座高约15米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碑身上,“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十个大字雄浑苍劲。碑文里详细记载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为国找矿的光辉业绩。


作为我国镍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汤中立的名字被镌刻其中。



为国找矿,立志成为新中国的土地公公

汤中立,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1934年,汤中立出生于人杰地灵的安徽安庆,1949年进入安庆高级中学求学时,一个问题久久萦绕在汤中立的脑海中:“我们这一辈人能为国家做什么?”这也直接影响了高中毕业时他的选择。他立志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当时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我就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专业,这个就作为我的志愿。再加上一些以往几届的高中毕业生,我们的校友,在清华北大也有很多校友。他们也向我们宣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地质专业,因为国家新成立的就是地质专业,在北京和长春成立了两个地质学院。”——汤中立

1952年,汤中立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开学典礼上,地质学家李四光号召大家做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这给汤中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增强了对自己专业和未来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钢铁工业急需镍来制造合金钢。镍作为制造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材的重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雷达、机器制造、永磁材料、电子遥控等领域,而我国当时的产能无法满足大量的工业生产需求。

“我们国家当时只有约1万吨镍矿是在四川。那个地方叫力马河,只有约1万吨,相差太远了。生产1000吨钢的话,就要用一吨镍。”——汤中立


1958年,担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分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队员们到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开展地质调查。源于一种叫“孔雀石”的矿石标本,他们改写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历史。

“我们是五八年依据报矿线索,在陈鑫工程师指导下,发现了金川镍矿。在陈学源工程师主持下经历了三年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的第一矿区镍90万吨,铜50万吨。为金川公司建设上马提供了资源保障。”——汤中立



投身勘探,中国由贫镍国进入世界主要产镍国行列

探明第一矿区后,勘探工作又持续了4年。汤中立团队再接再厉,坚持深钻第二矿区,于1965年,发现了隐伏于-400米之下的厚大富矿体,取得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最终全矿区累计探明镍储量达到545万吨,铜储量达到350万吨,共生和伴生资源还有钴、铂、钯、锇、铱、钌、铑、金、硫、硒、碲等。金川镍矿跃升为世界级巨型铜镍矿之一,金昌成为中国的“镍都”。从此,中国由一个贫镍国进入世界主要产镍国的行列。

“找矿时候,我们每天要走至少五公里长的路线,这个路线上的地质情况,我们都要在笔记本上把它记下来。跑的路线多了,就成了一张地质图,我们晚上跑完路线就在那里住下,每天都要搬家。”——汤中立

当年,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与汤中立共同在甘肃奋斗,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他这样回忆自己的工作伙伴:“金川镍矿深部厚大富矿体的发现,时任甘肃省地质局六队一分队队长汤中立功不可没。他是我的学长,也是关系十分融洽的同事,我十分珍惜同他之间的友谊。”

1980年5月,时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汤中立应邀加入《中国矿床》一书的编委会,负责编写中国镍矿床的相关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汤中立发现我国矿床成矿岩体都很小,这和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大规模岩体形成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权威观点相左。通过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的课题研究,他系统阐述了深部岩浆熔离-复式贯入的成矿模式,揭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主要机制。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岩体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在大岩体预富集的基础上,它要进一步加工才能成小岩体大矿床。有一部分矿床有预富集,但是没有后一步的加工,所以它是一个很大的岩体,但是是很贫的矿,缺乏后面的加工,没有成小岩体。这就是我理论的依据。”——汤中立

鉴于找矿的重大贡献与原创性的科研成果,1995年,汤中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潜心科研,建立完整的地质学学科体系

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质事业发展需要,2002年,汤中立担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身心投入地学学科发展建设工作中,学校先后获批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他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西部,聚焦岩浆矿床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先后主持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出版了四部专著,建立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总结出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该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矿床勘探,使我国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近年来,汤中立科研团队将研究成果先后运用到秦岭、天山等成矿带,极大地丰富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拓展到中酸性岩体的成矿与找矿。在秦岭、天山等地区钨、钼矿勘探中实现了找矿突破,助推了地方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汤中立敏锐地观察到全球能源行业在不断扩张,推动着全球对包括锂在内的关键矿产需求。他提出长安大学在新能源金属矿产领域要走在前头的战略构想。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先后引育了温汉捷、吴昌志、邓小华、杨秀清等国家级人才,围绕铜、镍、钴、铂族、锂等新能源矿产,建设了新能源矿产资源科研平台,获批了自然资源部新能源矿产与资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长安大学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充分发挥长安大学地质找矿与开发、新能源电池与储能等学科优势,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做的研究就是传承汤院士的学术思想。这台电子探针设备,是我们汤院士2002年进到我们长安大学来,利用他的科研经费购置的第一台大型设备。”——焦建刚

汤中立在团队中时常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质找矿必须要到深山野外、戈壁、荒漠中去,要始终坚持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际样品,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到过多少矿区,爬过多少座大山,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如今,长安大学已建成了完整的地质学学科体系,为青年人才创造了更大的发展平台。汤中立也一直坚定地延续着地质事业引路人的使命,他的学识与品格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地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中坚力量。

“我是一九八零年入党的。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把中国搞好。这一生踏踏实实为国家做一点事,我就心满意足了。”——汤中立


教书育人,三尺讲台孕育春晖无限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日常的家庭生活必然要有所牺牲。汤中立说过,没有妻子的支持,他就难以在有生之年取得如此的成就。妻子撑起的家庭构成他最坚强的后盾。

忙碌的工作虽然让汤中立无暇顾及家庭生活,但他始终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与带动。

“他对我的学术为人工作都给予了一丝不苟的指导。当我第一次去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厂采集样品时,安排我的采样工作,从井下采样到样品加工、送样分析化验、数据分析,到撰写论文,在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仔细严格认真的要求和指导。”——王瑞廷

三尺讲台,孕育春晖无限。直到现在,这个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老人,还是习惯每天来到办公室,查阅文献、撰写专著、指导学生;他也很喜欢与年轻人、与孩子们在一起,在温言细语中讲述找矿故事,传递爱国情怀。

九十载精彩人生,七十年地质追梦。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为国找矿成为他不变的信念和毕生的追求。从青葱年少的地质队员,到高瞻远瞩的地质学家,汤中立初心如磐。他始终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永不停歇的科研热情激励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投身祖国大地、矢志科技报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书写长安大学人的崭新篇章!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 / 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编辑 / 黄天怡 朱颜

责任编辑 / 王 翀